
品味端午|把酒共飲情更長
發(fā)布時間:
2025-05-31 12:02
來源:
端午的煙火氣里,總有一壺酒,在艾草的清苦與糯米的甜潤間,調(diào)和出國人獨有的深情。這里面,有屈原投江時衣袂翻飛的詩意,有母親包粽時指尖纏繞的牽掛,更有窖池里微生物跨越千年的無聲諾言。
端午制曲,時間的信物
端午制的曲將在重陽與高粱相遇,端午的曲有烈性,像龍舟手的號子;重陽的糧有筋骨,像船槳劈開的浪。一杯酒的誕生,本就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——端午與重陽遙望,烈性與柔腸相融。
杯酒江湖,煙火長情
田奶奶每年端午都要開封一壇酒。她舀出釀好的酒,點上雄黃,抹在孫兒眉心:“喝雄黃酒驅(qū)邪,擦雄黃印納福。”孩子們嬉笑著跑開,卻不知那壇酒里,藏著奶奶用野菊花、陳皮打上的“暗號”——每一味草香,都是她對抗歲月的秘方。
酒中山河,半世鄉(xiāng)愁
僑居墨爾本的周先生,每到端午都會收到老家寄來的葫蘆酒。他在后院挖了個小窖池,用澳洲高粱來效仿家鄉(xiāng)的釀酒工藝。“蒸糧時總想起父親的話:‘火候到了,蒸汽會跳舞’。”視頻那頭,80歲的老父瞇眼細看兒子釀酒蹦出的酒花:“嗯,像了七分,還有三分差場家鄉(xiāng)雨。”
原來端午的酒,是寫給時間的家書——用微生物的代謝當墨,以五谷的精魂作印,封存所有未說出口的“安康”與“吉祥”。
上一頁
下一頁
上一頁
下一頁